国际上早期的河流水化学论文大多发表于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3 。我国的第一篇河流水化学论文《中国河流水化学特征》发表于 1963 年。该论文利用我国最初 3 年(1957~1960 年) 的水质监测数据,从全国角度对我国河流水化学的总体特征及区域分布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编制了《中国河流水化学图》、《中国河流矿化度图》及《中国河流总硬度图》 等地理图件。
在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至 80 年代,我国的河流水化学研究沿着两个略有区别的途径前进:一是以全国视野继续研究我国河流水化学的总体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性,编制了许多全国性的水化学基本图件。如 70 年代初,刘培桐、王华东和薛纪渝等根据全国 700 多个站点积累的水化学资料,编制了全国六百万分之河流矿化度图、总硬度图、水化学类型图及离子径流模数图等“3]。另一是以区域视野对某些个别河流的水化学进行研究。例如,朱启疆和汪家兴于 1963 年对太行山区渡沱河与釜阳河的水化学的研究3,刘培桐等于 1963 年对内蒙古岱海盆地的水文化学地理的研究],张群英等于 1985 年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河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主要离子人海通量的研究[5],刘亚传于 1986 年对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的水文化学及演变的研究[,张立成等于 1987 年对湘江水系河水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切,过常龄于 1987 年对黄河流域水化学的研究,邓伟于1988 年对长江河源区的水化学基本特征的研究”以及陈静生等于 1991 年和1992 年对海南岛、台湾岛、夏威夷岛河流水化学的比较研究[S~53]等。自 20 世纪 80 年代起,尤其是 90 年代以后,有越来越多的美于我国河流水化学的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刊物上。例如,Hu 等 1982 年发表于英国《自然杂志上的“中国大河主要离子化学”一文指出了我国河流的离子组成主要受碳酸盐和蒸发盐岩石溶解作用的影响,而较少地受硅酸盐和铝硅酸盐岩石风化作用的。
影响,这是发表于西方文献中美于我国河流水化学的第一篇论文TS3]。Gan 于1985 年在 SCOPE/UNEP 的文件中报道了长江干流 4 个站点 1962~1980 年的水质统计数据门。Zhang 等先后在有美国际刊物上报道了他对长江和黄河某些水化学问题的研究结果t55.9]。近年来,本书作者及其研究生们有多篇关于长江和黄河水质变化的论文发表在国际学术刊物上 [5~。这一情况反映了我国河流水化学研究者与国际同行学者的交流合作及研究水平的提高。